谢恩喜欢什么零食,农村办丧事出殡前为什么要摔瓦盆?
一位从事殡葬行业20年的朋友告诉我:农村老人出殡前,长子必须要在灵堂“摔丧盆”,摔得越碎越好、越响越好,而且机会只有一次,如果盆没碎后果会很严重,只有一个办法能解决。
关于“摔丧盆”
农村人常说“生老病死,人生大事”,农村老人对死后的出殡非常重视,因此产生了很多比较讲究的丧葬习俗,而“摔丧盆”就是最重要的一项。
“摔丧盆”也叫摔瓦盆、摔吉祥盆等,通常在出殡前举行,一般需要长子站在门口,当听到杠头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后,便将烧纸钱用的瓦盆摔出去,这是死者入土前的最后仪式。
“摔丧盆”的规矩有很多,一般来说父死左手摔,母死右手摔,而且不是任何人都能摔的,通常都是家中的长子摔,如果长子去世,则由长孙摔,如果没有长孙就选侄子,以此类推。
此外,摔的瓦盆也必须是特制的,一般都是用黄土烧制而成,盆身直径4寸,盆底还要挖出很多小孔,寓意子孙后代福泽绵长。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赵老汉,他是个走南闯北的说书人,能说会道,人生阅历很丰富,但却打了一辈子光棍,直到60多岁才认了一个干女儿。
据说赵老汉生前有10几万存款,还扬言自己过世以后,一定要风光大葬,戏班和宴席的也要高规格、高标准,和儿女双全的人一个待遇,并把全部财产都留给主持葬礼的人。
等赵老汉去世后,葬礼交给了干女儿亲手操办,丧事的规格都是按照他生前所说置办的,葬礼原本一切顺利,但却在出殡前被人阻止了,原因是没有适合的“摔盆”人,这不符合当地的规矩。
可赵老汉的干女儿也很无奈,从内心来讲,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担起“摔盆”这个事,但碍于当地习俗只能作罢,最后还是村长出力,找到了赵老汉远方的亲族,才把事情办了下来。
农村葬礼为什么要摔瓦盆?
摔瓦盆这个习俗已经在农村流传上千年了,虽然看起来很是突兀,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其实这个习俗蕴含着很深的寓意。
1.只有摔瓦盆的人才能继承遗产
民间传说:春秋时期的“首富”范蠡万贯家财,但娶了西施的他并没有诞下子嗣,于是便询问西施自己的家业该交给谁,西施回答“人在物在,人去物去”,于是范蠡就找了个同族后辈,让他在葬礼上将祖传的老瓦盆摔碎,并将全部财产都给了他。
久而久之,逝去之人的家业就都由摔瓦盆的人继承了,所以摔瓦盆最大的作用就是分配遗产,不过摔瓦盆的一般都是长子长孙,因为在农村,长子不仅要负责供养老人,还要管教弟弟妹妹,如此重担自然享有优先继承财产的权利,这在古代是毋容置疑的事情。
2.摔瓦盆可以表达后代的孝心
古人认为世间存在阴曹地府,认为人死了也要吃饭,而用什么盛饭呢?黄土制成的瓦盆最合适了,但完整的瓦盆无法携带,只有摔碎之后才能带走。
而且人们还要在瓦盆上挖几个小孔,据说可以在喝孟婆汤把汤水漏掉,这样老人就不会失去自己的记忆了,还可以在阴曹地府庇佑后人,保证后人享受清福。
当然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行为有些愚昧、迷信,但也蕴含着一种祝福的意愿,是表达孝心的重要方式,包含着生者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3.瓦盆一碎代表生命正式结束
我们都知道,古人说话很有寓意,比如女人生孩子,被称为“临盆”,代表生命的开始,而“摔盆”则代表生命的结束,这种说法符合古人所谓的“天道”,寓意有始有终。
而且人死以后入土为安,摔瓦盆代表了“尘归尘、土归土”,从瓦盆摔碎的那一刻,已故之人便和世间的一切再无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死亡的宣告。
除此之外,古代物资比较匮乏,一个人一生很可能只用一个盆,而当用盆的人死后,亲人就会把瓦盆直接摔碎,寓意着和逝去之人最后的告别。
那么,为何瓦盆要摔得越碎越好?
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而让离世之人体面的下葬,就是古人认为的孝道,而摔瓦盆更是葬礼的重中之重,盆子摔得越碎越好,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
1.代表岁岁平安
摔瓦盆是一种传统的丧葬习俗,自古以来就有了,而盆子摔得越碎,就越契合岁岁平安,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发财并不是最大的幸福,平安才是,所以在葬礼上讲究把瓦盆摔得四分五裂,越碎越好。
还有一种说法,瓦盆摔碎时清脆的响声,可以提醒逝者早些离开,提醒他们该上路了,而且只有摔得响脆,逝者才能听得到。
此外,操持丧事人都明白,前来祭拜的亲友们需要跟逝者完成一个告别仪式,而“摔丧盆”就是最好的机会,此后所有人都要调整心态,迎接新生活。
2.寓意幸福安康
相传三国时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赶到东吴为他祭奠,东吴的大臣得到消息后,便想除掉他,于是在灵堂下面埋了火药,并在烧纸钱的盆底开个小洞当引线。
不过诸葛亮神机妙算,直接看破东吴的计划,在烧纸的时候特意在盆底垫了一块砖,正好把小洞堵住了,还借口说是一步高升,完美的解除了危机。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流传故事,但故事中寓意,却被后世之人代代相传,人们都认为摔盆的砖是吉祥砖,瓦盆的碎片也是吉祥片,可以用来祈福,于是争先恐后的捡回家中。
那么,如果瓦盆没摔碎该怎么办?
按照传统的习俗,长子摔瓦盆只能摔一次,即使不碎也不能摔第二次,更不要重新捡起来摔,因为这是十分不吉利的,只能让后面跟随的抬杠人用脚踩碎。
不过一般来说,“摔丧盆”时用的瓦盆都是特制的,盆身很薄,非常易碎,摔不碎的情况很少,而且为了让瓦盆摔个粉碎,有时还会在地上放一块砖,保证不出现意外。
农村的葬礼还有什么习俗?
农村保留着很多传统的葬礼习俗,但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葬礼的流程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农村葬礼中的五大习俗。
1.入殓
在古代人死后大多使用土葬,而土葬多用棺材,入殓时,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入殓的时间每个地区都有所不同,有的地区需要3天,而有的地区则需要7天。
一般来说,棺内要放置一些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也有地区要让死者口中含玉,或者放入古币,甚至还会放入米饭,各地差别很大。
2.报丧
据说报丧这种形式早在周朝就有了,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一般来说,如果女方去世,儿子会先向娘家报信,而娘家也会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不过对于普通的亲族,则会在第二天逐一报信。
各地报丧的习俗差别很大,比如广西一带,在报丧的时候一般响三次火炮,叫做“报丧炮”,而东北地区,则选择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
3.破孝
《红楼梦》记载:“三日后便开丧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其实破孝就是开丧,意思是死者在入殓后,接受亲友的吊唁。
而在农村,破孝还要做孝服、孝帽,其中孝服都是白色的,甚至有地方连鞋子都必须是白色的,而孝帽一般都是“羊角帽”,但女子基本都是白方巾。
4.起灵
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的起灵都是葬礼的开始,也叫“出丧”,这个步骤是亲友送别死者的最后一程,所以在一些地方是需要行大礼的。
《喻世明言》中记载:“起灵除孝,不在话下”,说明这个习俗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是将死者灵柩或骨灰运往墓地的重要步骤。
5.路祭
古代交通不便,而墓地又过于遥远,所以出殡时亲友就会在灵柩经过的路旁,准备一些纸钱和瓜果当做供品祭奠。
此举是亲友表达对死者的敬重之意,这是很多地区的习俗,流程每个地区都差不多,只是准备的物件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喜欢瓜果,有些地方喜欢馒头。
总之:
一些传统的丧葬礼节虽然看起来很迷信,但作为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我们还是应当取其精华,不该遗忘,不过一些丧葬仪式中的铺张浪费情况,还是要摈弃的。
那么,你对农村葬礼摔瓦盆有什么看法呢?
有哪些真实发生过的正能量故事?
20年前,戴杏芬给17岁的乞丐一碗面,20年后,昔日的这位乞丐带着100万的支票上门谢恩。戴杏芬从来没想过,当年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能对一个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
45岁的戴杏芬和丈夫两个人在临海杜江开了一家面馆,钱挣得不算多,但平淡的日子里也充满了幸福。令戴杏芬没想到的是,一通电话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2013年5月份的一天,戴杏芬接到了一位陌生人的来电,听声音对方是一位中年男士。电话一经接通,对方就很激动地在电话里说:
姐,我终于找到你了。我就是20多年前那个被你收留过的年纪最小的男孩......
戴杏芬听到这,一脸迷茫,关于这件事的记忆似乎已经很模糊了。
听着对方这位男士激动地继续说下去,戴杏芬终于想起来他是谁了。记忆中当年那个男孩儿黑黑瘦瘦,脚上有血泡,很少说话。
对方知道戴杏芬想起来他是谁之后,很是兴奋,说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她,并且说:
戴大姐,这二十年来我一直想着要报答您,这几天我马上安排去浙江见您!
挂完这通电话,戴杏芬很感动,没想到自己当年的举手之劳会对一个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没过几天,电话中的这位男士果然没有食言,带着妻子,儿子一家人来到了戴杏芬的家中,并且为了表示感谢,当场拿出了一张有着100万额度的支票,对戴杏芬说:
戴姐,感谢您当年的救命之恩,没有您就没有我的现在,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20年前,戴杏芬究竟如何帮助过这位男士,让这位男士记挂了20年,并且拿出100万的支票作为感谢?
电话中的这位男士叫何荣锋,20年前,也就是1993年,17岁的何荣锋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和同村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浙江打工挣钱还债。
从四川到浙江,历经千辛万苦,这三个小伙子来到了打工的地方,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人人都说能挣到钱的地方,他们三个却什么工作都没找到。
走投无路的三个人只好顺着公路一路找工厂,碰到工厂就进去问问招不招工。
此时的戴杏芬二十多岁,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身后一直有三个人跟着她,快走到家时,戴杏芬忍不住了,问他们怎么了。
三个小伙子便把自己的遭遇同戴杏芬说了一遍。看着蓬头垢面,并且几天没有吃饭的三个人,戴杏芬于心不忍,就让他们跟着自己回家了。
到了家里,戴杏芬生火做饭,给三个小伙子一人做了一大碗手擀面。几天没有吃饭的三个人捧着碗就开始大口地吃面条,边吃边流眼泪。
戴杏芬说:我也在外谋生过,知道真的不容易,如果有人帮助一把很重要。
所以戴杏芬和丈夫商量着把这几个孩子留在家里住几天,让他们先找找工作。
戴杏芬的丈夫虽然觉得陌生人住在家里不方便,但是了解戴杏芬的善良,就同意了妻子的决定。
戴杏芬不仅收留了三个小伙子,还积极帮他们找工作。遗憾的是,戴杏芬问遍周围的工厂,都不招人。
后来戴杏芬又让大哥帮着问问有没有工厂在招工,还真的问到了一家。
三个小伙子离开的那一天,戴杏芬给他们做了新鞋,又带了干粮,出门时又往他们手里塞了十元钱,并叮嘱他们一路小心。
戴杏芬的这些举动在何荣锋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满满的感动,以至于二十多年过去了,何荣锋仍然对这件事念念不忘。
何荣锋带着从戴杏芬身上看到的善良开始打工,创业
何荣锋他们三个离开时,戴杏芬告诉他们:孩子,老祖宗有句话:花要叶扶,人要人帮。人都有落难的时候,做个善心人,总会有人能帮你。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这句话成为了何荣锋的座右铭。他从戴杏芬家离开之后,就进入工厂打工,学手艺。
后来何荣锋带着自己学来的手艺走南闯北,最终在沈阳稳定下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平时在公司里,遇到生活上有苦难的员工,何荣锋都尽力帮助,路上遇到乞讨的人,不管真的假的,他都会帮一下。
二十年从来没有忘记寻找戴杏芬
1993年,何荣锋到工厂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给戴杏芬写信,但由于地址不清晰,再加上名字可能也写错了,所以寄出去的信都被退回来了。
2003年,何荣锋组建了家庭,他对妻子说有机会一定要和他一起去浙江仙居感谢他当年的这个“救命恩人”。
虽然一直没有找到戴杏芬,但是二十年来,何荣锋一直都在用笔记本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希望远在千里之外的“救命恩人”有一天能看到。
在何荣锋的坚持下,2013年,他终于打听到了戴杏芬的消息,于是特地带着妻子,儿子还有一百万支票去看望戴杏芬。
何荣锋万分感激,戴杏芬两次拒绝重谢
面对从天而降的百万支票,戴杏芬想都没想,直接就拒绝了。
戴杏芬说:你现在的生活都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我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能想着我,我已经非常感动了。
几个月后,何荣锋又来到戴杏芬家里,这次他没有带那么多钱,只带了五万块钱和一些补品,希望戴杏芬能收下。
和上次一样,戴杏芬还是拒绝了。何荣锋一个大男人都急哭了,戴杏芬看着着急的何荣锋,说道:
钱不能代表咱们的缘份,花要叶扶,人要人帮,你能把姐跟你说的话当回事,这是咱们最好的缘份。
结语:
戴杏芬和何荣锋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一经传开,就感动了很多人,后来她俩之间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一辈子的姐弟》。
戴杏芬的善良帮助了何荣锋,同时正是由于这份善良,才让何荣锋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帮助别人。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希望我们都能善良待人,同时也能被善良相待。
捡到一只小猫需要做什么?
大家好,我是暖暖!
对于一个极度爱猫的人来说,遇到一只愿意跟我回家的小猫我会毫不犹豫的带走她的。
就拿年前我捡到的喜宝来说,是一只怀孕的猫咪,带回家之后生了六只小崽崽,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但猫咪不是随便遇上一时兴起捡回来就可以的,首先你要考虑清楚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小猫:第一,你能保证照顾好它,永远不丢弃它,给猫咪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否则你就不要轻易把猫咪带回家。第二,家人没有对动物毛发过敏,家人也不反对你养猫,这个很重要,不认可能会因为这只猫咪而引发太多不必要的家庭矛盾。第三,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带猫咪回家,后期面临的会是检查、疫苗、驱虫、绝育等等这些不算少的花费,千万不要带猫会后因为后期这些费用而在此丢弃猫咪。
一般能带回家的流浪猫都会十分乖巧,因为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容身之所,会格外的珍惜!!!如果你不能确定能够照顾好猫咪,还是联系当地的公益救助组织,那里会有经验丰富的安置人,提高猫咪生存几率,也为后期的猫咪进家提供便利。
如果是碰到了一只处于哺乳期的小猫,不要因为可爱就把它带回家,这里有几个方法值得参考:
1.第一找妈妈:
哺乳期的小猫生存能力极差,人工很难喂养,成活率低。切勿着急马上带回家,先在周围留意有无猫妈妈的身影,能让猫妈妈带走是最好的选择。
2.如果猫妈妈是没有能力带宝宝,它会主动向人类求助。
这时一方面帮助猫宝宝,也希望您能给予猫妈妈援手,一顿饱饭也能让它多些生存的希望。
3.接到哺乳期小猫,检查有无外伤,尽量带到医院做一个全面检查。
除此之外还应马上给小猫保暖,用旧衣物等包裹,温度不够的情况下隔着毛巾放一瓶热水保证猫咪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
4.饮食方面,普通的牛奶是绝对不可以喂的!
猫咪乳糖不耐,牛奶会很快让猫咪拉肚子脱水,温热的舒化奶可以应急,用干净的眼药水瓶或者针管少量多次喂食。猫咪如果有进食能力,猫粮或白水煮鸡胸也是不错的选择。
5.第一时间拒绝给猫咪洗澡!
刚刚捡回来的猫咪可能脏脏的,这个时候绝不能洗澡,抵抗力太差,猫咪很容易死亡,可用温热的湿毛巾轻轻擦拭污染严重的地方并马上热风吹干。
猫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对待的,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有他的意义,如果你遇到一只可怜的猫咪,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吧!